
别再为温差导致的测量误差买单!海伯森六维力内置补偿方案,让测量精度始终在线
- hypersenadmin
- 公司新闻
六维力传感器作为机器人实现力觉感知与智能交互的核心部件,其测量精度与稳定性是衡量机器人性能的一个关键指标。本文以我们海伯森技术的HPS-FT系列六维力传感器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置式温差补偿的弹性体结构设计原理与技术特色。系统阐述该传感器如何通过弹性体材料与结构的创新、应变片布局与智能补偿算法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传统六维力传感器在复杂温度场景下的漂移难题,实现了在-20℃至 80℃范围内将温漂控制在 0.1%FS/10℃ 以内的卓越性能。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该技术方案在两大前沿领域的应用:一是在人形机器人腕部、踝部等关键关节,为实现精准力控、动态平衡与安全交互提供的高性能解决方案;二是其HPS-FT080系列通过国家防爆认证,为在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特殊工业场景下实现可靠力感知所奠定的安全基础。表明海伯森的内置式温差补偿设计不仅显著提升了传感器的环境适应性,更拓展了其应用边界,为高端装备与自动化系统的力控性能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1.前言
六维力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同步、精确测量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个力分量(Fx, Fy, Fz)和三个力矩分量(Mx, My, Mz)的先进传感设备。是赋予机器人力觉感知能力,进而实现自适应操作、柔顺控制、精密装配以及安全人机协作的核心。随着工业制造2025、智能制造浪潮的推进,以及人形机器人这一颠覆性产业的兴起,六维力传感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性能水平直接决定了高端装备的智能化程度。
然而,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六维力传感器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温度漂移问题尤为突出。当由于环境温度剧烈变化,传统传感器弹性体内部会产生不均匀热应力,导致应变片输出发生非载荷性变化,产生严重的误差。这种由温度引起的零点漂移和灵敏度漂移,在要求精度极高的应用场景中,已成为制约其性能瓶颈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统的温度补偿方法多依赖于事后软件算法修正,存在响应滞后、补偿不彻底、系统复杂等缺点。为解决这一行业痛点,海伯森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创新性地提出了内置式温差补偿弹性体结构设计。该方案独辟蹊径,从传感器机械结构的本源出发,通过精巧的弹性体构型与应变片布局,在物理层面构建了一种主动、实时的温度梯度抑制机制。
本文旨在系统论述海伯森HPS-FT系列六维力传感器的内置式温差补偿技术原理,并深入分析其在人形机器人和防爆环境等前沿与特殊领域的具体应用与巨大潜力。
2.六维力传感器概述与技术挑战
基本概念与工作原理:
(1)六维力传感器的核心技术基于弹性力学与应变电测原理。其核心部件是一个经过精密力学设计的弹性体,通常采用特殊合金钢或航空铝材制造。当外部空间的六维力/力矩载荷作用于该弹性体时,会使其产生微小的、与载荷成线性关系的结构变形。
(2)粘贴在弹性体特定敏感部位(如测量梁)上的电阻应变片,会随之发生形变,导致其电阻值发生相应变化。通过将多个应变片以特定方式连接成惠斯通电桥电路,可以将微小的电阻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这些电压信号经过高精度放大、采集后,送入嵌入式处理器,通过一个预先标定好的解耦矩阵进行运算,即可解算出相互独立且正交的六个力/力矩分量。
技术挑战与温度漂移问题:
六维力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是一项集机械学、材料学、电子学和算法软件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技术挑战,其主要技术难点包括:
结构解耦设计:如何设计弹性体结构,使得六个维度的输出信号相互影响最小(即低串扰),是首要难题。
灵敏度与刚度的平衡:提高灵敏度需要弹性体“软”一些以产生更大应变,但高刚度又是保证传感器动态响应和负载能力的前提,二者之间存在固有的矛盾。
精密制造工艺:纳米级的加工误差都可能导致传感器性能的显著下降,对加工、贴片、封装等工艺要求极高。
零点漂移:在无载荷情况下,传感器输出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偏移。主要由应变片电阻值、弹性体材料特性及电路元件参数随温度变化引起。
灵敏度漂移:传感器输出灵敏度(即单位载荷对应的输出值)随温度变化而改变,主要源于应变片灵敏系数(K值)的温度特性。
梯度温漂:当传感器不同部位存在温度差(如上下表面温差)时,会因热膨胀不均产生附加热应力,该应力被应变片感知,形成巨大的虚假输出信号。这种在机械臂末端靠近发热源时常见的情况,是传统补偿方法最难解决的问题。
3.海伯森内置式温差补偿弹性体结构设计深度解析
海伯森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算法层面进行“被动”补偿,而是从弹性体这一源头进行“主动”设计,构建了一套机械结构-硬件电路-智能算法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温差解决方案。
弹性体材料与核心结构创新:
弹性体是传感器的“骨架”,其设计决定了传感器的基本性能天花板。海伯森HPS-FT系列传感器在弹性体设计上实现了多项创新:
(1)材料科学层面,精选高强度合金钢和航空级铝合金作为弹性体基材。这些材料经过特殊的热处理工艺和筛选,具备热膨胀系数与应变片高度匹配、高疲劳强度以及优异的长期稳定性等特点,从材料基础上降低了温度敏感性和蠕变效应。且最高可承受350%的安全过载。
(2)核心弹性元件采用了一种集成式温度梯度补偿设计。其测量梁包含四个臂面,各臂面均贴有工作应变片,且相对臂面的应变片构成测量对。在此基础上,内圈结构对称地加工有偶数个凹槽,每个凹槽表面均延伸出专用补偿凸起,凸起上成对布置有位置对应的第一与第二温度补偿应变片。此设计的核心目的在于解决因弹性体上下表面存在温度梯度而引起的热输出漂移问题。
1)在均匀温度场中,各补偿应变片的输出相互抵消,对主测量信号无影响。
2)当传感器靠近热源,导致上下表面产生温差时,弹性体内部形成的非均匀热膨胀会首先在结构独立的补偿凸起上引发热应变。该应变被补偿应变片捕获,由于其与测量梁上因热应力产生的虚假应变信号之间存在确定的结构关联性,通过精密的惠斯通电桥组桥设计,可在电信号层面实现实时的代数叠加与抵消。
多层次智能温度补偿算法:
尽管机械和硬件补偿消除了大部分温漂,但剩余的系统性误差仍需先进的算法进行最终修正。海伯森在其嵌入式处理器中运行着一套多层次智能温度补偿算法。该算法基于一个高精度的多项式温度模型,该模型通过在宽温范围内(-20℃至80℃)对大量样本进行数据采集和回归分析建立。它能够精确描述零点、灵敏度与温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出厂前,对每一个传感器单元都执行一遍层次统一的标定流程,并为该特定传感器生成独有的补偿模型参数。解决传感器个体差异的问题。
4.面向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潜力分析

人形机器人是下一代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其核心在于模仿人类的运动与交互能力。六维力传感器在其中扮演着类似于人类肌腱本体感觉的关键角色,而海伯森的技术正好满足了其苛刻需求。
在腕部与手部关节的应用:人形机器人的腕部是执行精细操作的核心。在此处集成六维力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抓取物体时的力度以及受到的外部扰动。海伯森传感器的高分辨率(可达0.01%FS)使其能够分辨出极细微的力变化。其内置的温度补偿确保了在长时间运行或电机发热后,抓取力控制的依然精准,这对于执行精密装配任务至关重要。
在踝部与足部关节的应用:双足行走的稳定性是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挑战之一。在踝部安装六维力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零力矩点和地面反作用力,为平衡控制算法提供最直接的输入。海伯森传感器高达2200Hz的输出频率,确保了控制系统能够快速捕捉到动态行走、奔跑甚至跳跃过程中力的高频变化,及时调整姿态以防摔倒。其高达350%的过载能力,则能承受落地时的巨大冲击,保证了在极限工况下的生存能力。
在安全碰撞检测与人机交互中的应用:与人共融是人形机器人的基本要求。通过分布在肢体关节处的六维力传感器,机器人可以瞬间区分出是正常操作力还是与人类或环境的意外碰撞。海伯森传感器的低轴间串扰(<2%FS)和高信噪比,使得它能清晰地分辨出碰撞力的方向和大小,从而立即触发停机或避让指令,确保人身安全。其紧凑的结构设计也便于集成到机器人有限的关节空间内。
可以预见,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高性能、高可靠性、小型化的六维力传感器将成为其核心部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海伯森的技术积累与产品化能力,使其在这一赛道占据了有利位置。
5.防爆认证与特殊工业场景下的应用拓展
工业自动化的边界正在向石油、化工、天然气、矿山等危险区域拓展。在这些环境中,任何电火花或过热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因此,用于这些区域的设备必须通过严格的防爆认证。
海伯森HPS-FT080系列六维力传感器及其配套的HPS-FT-EN2000-IO适配器,成功通过了依据GB/T 3836.1-2021和GB/T 3836.4-2021国家标准的防爆认证。这标志着该产品取得了进入易燃易爆危险环境的“安全通行证”。
防爆认证的技术内涵:是一套系统性的安全工程设计。它要求传感器在任何可预见故障状态下,都不会成为点燃源。
安全型电路设计:对传感器内部及其连接电缆的电气参数(电压、电流、电容、电感)进行严格限制,确保其存储和产生的能量即使在短路或开路故障下,也不足以引燃特定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严格的材料与工艺控制:外壳材料需具备足够的抗冲击强度和耐热性。接合面的间隙、表面光洁度都有精密要求,以防止火星产生或高温传导。
密封性与坚固性:达到IP64及以上的防护等级,防止粉尘侵入的影响,同时保证结构强度以承受可能的冲击。
应用场景价值:
化工行业:在防爆机器人上用于自动化灌装、搬运危险化学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人化与本质安全化。
石油与天然气:用于在危险区域进行阀门操作、设备巡检的机器人,精准的力控可以防止因操作过当导致泄漏等次生灾害。
煤矿领域:在含有瓦斯和煤尘的极端环境中,为自动化采掘设备提供可靠的力反馈,保障生产安全。
海伯森080系列在通过防爆认证的同时,依然保持了其核心的内置式温差补偿性能。这意味着,在这些环境苛刻的危险区域,传感器同样能抵抗因设备自身发热或环境温差带来的测量漂移,实现了安全性与高性能的统一,为工业自动化的“无人区”探索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装备。
6.技术优势总结与未来展望
海伯森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优势:
综合而言,海伯森HPS-FT系列六维力传感器的成功源于其系统性的技术创新,形成了以下几大核心优势:
源头创新的内置式温差补偿:从弹性体结构本源出发,通过机械补偿机制,实现了对梯度温漂的主动、实时抑制,解决了行业长期痛点。
卓越的综合性能指标:在非线性、迟滞、轴间串扰、过载能力、动态响应等关键性能参数上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将机械结构、硬件电路、智能算法紧密结合,构建了全方位的温度适应体系,补偿效果更彻底、更稳健。
面向前沿与特殊应用的拓展能力:产品特性完美契合人形机器人对高动态、高集成、高可靠的需求;同时,HPS-FT080系列的防爆认证成功打开了特殊工业场景的市场大门,展现了强大的平台化扩展能力。
7.结论
本文系统论述了海伯森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在其HPS-FT系列六维力传感器上实现的内置式温差补偿弹性体结构设计。这一核心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六维力传感器的共性难题,更使其在两大高增长领域展现出巨大价值: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其高精度、高动态响应、高可靠性为机器人的力觉感知、动态平衡与安全交互提供了坚实基础;在特殊工业场景下,其HPS-FT080系列获得的防爆认证,确保了在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环境中力感知作业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拓展了工业自动化的应用边界。
海伯森技术的成功实践表明,面向前沿应用需求,从传感器设计的本源进行创新,实现机械、电子、算法的跨学科深度融合,是提升传感器性能、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内置式温差补偿等创新设计,将继续为六维力传感器乃至整个机器人感知领域,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